11月4日,一场以“国家基金项目申报的实践路径与体会分享”为主题的项目申报辅导交流会在地理与环境经济学院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我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王丽敏教授担任主讲,地理与环境经济学院全体教师及校内其他学院部分项目申报负责人积极参与。交流会由地理与环境经济学院院长肖荣波主持。

肖荣波院长主持会议
王院长以“夯基、固优、补短、强特”为理念,围绕推动科研项目创新与提升基金项目申报质量两大目标,通过生动的经验分享、深入的案例剖析以及热烈的互动交流,为与会教师搭建了一个高效务实的学习平台,有助于大家在申报国家基金项目时精准发力、少走弯路。

王丽敏教授分享申报经验
同时,王院长强调,科研工作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夯实科研基础、实现成果“新跃升”,积极营造科研氛围、探索国际办学“新模式”,加快培育高端平台、构建赋能发展“新局面”。结合多所高校的实践案例与基金申报的基本逻辑,王院长系统剖析了社科基金案例与科学属性,指出国家基金项目不仅是我国科研经费支持的重要渠道,也是衡量团队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标志,同时还是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引擎。她进一步表示,在当前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准确把握申报方向、提升申报书质量、彰显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已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亟需应对的共同课题。
此外,在分享中,王院长还结合自身学院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教师不同研究背景与特长,实施差异化科研发展模式,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形成“人人有科研、人人有项目”的良好态势。这一做法为我院优化科研组织机制、构建良性学术生态提供了宝贵借鉴。




交流互动—青年教师就基金项目申报问题向王丽敏教授请教
在随后进行的互动环节中,现场气氛活跃,青年科研骨干及项目申报教师围绕“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申报方向”“青年学者首次申报应注意哪些细节”以及“申报书修改与时间规划”等议题踊跃提问,王院长均予以细致解答,现场交流深入、反响热烈。
总结环节中,肖荣波院长表示,学院今后将持续举办此类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优化内容与形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同时,学院也将强化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携手共建科研创新生态,厚植“创新沃土”,赋能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图文:谭利萍 初审:吴艳艳 复审:肖荣波 终审:陈莎莉
